1、天干来源于计数,人有十个手指。十数为一旬,三旬为一月。手数与天文联系起来。地支来源于一年的十二个朔望月,在《山海经》、《淮南子》、《尚书》、《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2、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
3、在十二地支相冲中,因为每隔六位数就要彼此相冲起来,所以统称“六冲”。如子午相冲,子水冲午火,子为北方,午为南方,方向相对,故此相互冲了起来 地支相冲者依次是;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1、甲对应子,乙对应丑,丙对应寅,丁对应卯,戊对应辰,己对应巳,庚对应午,辛对应未,壬对应申,癸对应酉,子对应戌,丑对应亥。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2、十天干从甲到癸,十二地支从子到亥,各自循环,生生不息。
3、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天干。甲、丙、戊、庚、壬为五阳干;乙、丁、己、辛、癸为五阴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地支。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4、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5、“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是对应的,甲对应子、乙对应丑、癸对应酉。然而其中天干比地支少两位,所以,天干先循环,甲对应戌、乙对应亥,接下来地支在进行循环,丙对应子。
1、所以组数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只有六十组,是60年一个轮回。
2、天干10,地支12,而它们最小的公信数是60,所以甲子、乙丑……之类,只能排出60组,故一个甲子是60年,而不是120年。天干地支是阳干配阳支,没有阳干配阴支,所以是60不是120。
3、这个跟排列组合没啥关系吧。虽然天干10个,地支12个,理论上总共有120个可能。但是因为按此纪年的时候,需要按照顺序循环组合了,所以经过了60次后就开始重复组合了。之所以是60,是因为10和12的最大公倍数是60。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酉 戌 亥 天干和地支组合用于纪年。即按照顺序将天干和地支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照这种排列方式,当天干十个符号和地支十二个符号分别排列六轮和五行后,可以构成六十个干支。继续排列,会再次回到原点,循环往复,正如民间所说“六十年一轮回”。
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
1、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以配成乙丑。
2、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3、重点:阳干只能配阳支,阴干只能配阴支。其中,十天干中单数为阳干,双数为阴干。十二地支中单数为阳支,双数为阴支。
4、排年柱:年柱,即人出生的年份用干支来表示。注意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分界线是以立春这一天的交节时刻划分的,而不是以正月初一划分。 排月柱:月柱,即用干支表示人出生之年月所处的节令。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令为准,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
5、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
6、中国的传统《易经》文化,博大精深,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离不开12天干和地支的循环搭配。这些天干和地支是怎么来的?宋朝易学大师徐子平,编写的古籍《渊海子平》一书中谈到,这与上古时期的圣贤智慧有关。“盖闻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是名胚腪,日月星辰未生,阴阳寒暑未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