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1月和2月,按照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计算。 对于奇数月份(i=0),设定一个规则,而对于偶数月份(i=6),设定另一个规则。 用G表示年份,当G除以10的余数为天干;用Z表示月份,当Z除以12的余数为地支。
2、公元年末二位数+9=年支(适用于1800—1899 年);公元年末二位数+1=年支(适用于1900—1999 年);公元年末二位数+5=年支(适用于2000—2099 年);年干支是以立春为界,而不是以春节为界的。
3、天干地支如何计算年月日时: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4、天干地支纪年的计算公式为: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其中,C代表世纪数减一,y代表年份的后两位,M代表月份,d代表日数。
天干地支纪年系统是以六十年为一个循环,这个循环从某个特定的起始点开始,然后六十年后,天干地支的序列会重新开始。在历史上,天干地支纪年通常与皇帝的年号一起使用,不会单独出现。进行天干地支与公历之间的换算相对简单,因为天干地支的循环周期是六十年。
又如:推算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是干支何年:(221+3)÷10=22……余4 (221+3)÷12=18……余8 将余数8 查表,对应干支分别是:“庚、辰”,可知公元前221年是农历庚辰年。
- 以1911年为例,其年份末位数字是1,因此对应的天干是辛。 推算地支:- 将年份除以12,取余数来确定地支。- 例如,2010年除以12的余数是6,因此对应的地支是寅。- 1911年除以12的余数是3,因此对应的地支是亥。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快速准确地推算出任何公历年份对应的农历天干地支纪年。
推算公历日干支,首先要记住元旦日的干支。同时,还要知道大小月及二月的天数。公历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其大小月是固定不变的,唯独二月有29天和28天之分。因此,要特别注意哪年二月为29天,那年二月为28天。
同理,知道十三日干支,支同干隔一位,也知道二十五日的干支。如初一日干支为甲子,则十三日干支为丙子,二十五日干支为戊子。掌握这个方法,就可以根据所推之日属于哪一段,便可以很快知道这天的干支了。⑵公历日干支推算口诀:元旦干支为根源,大小二月记心间。小月干同地支冲,大月上句加一天。
现在,天干地支推算日期的材料就刊登在这里。这里发的是公历的日干速算法,还有农历的干支计算方法。后面还有机会详细分析!下面是公历的每日晒速算法,不用电子万年历也能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我愿意与你分享它的好处。公历有个前提s日干速算法,即第一个知道新年的干支预计年份的s日。
历书中所注明的干支通常是一个近似值,并非精确对应农历的月初至月底。例如,甲或己年的正月大致为丙寅,乙或庚年为戊寅,丙或辛年为申寅,丁或壬年为壬寅,戊或癸年为甲寅。每个月的干支按照特定的干支推移法则来确定。干支纪日大约每60天循环一次,周期结束后重新开始。
例如:求1985年(乙丑年)的月干支。乙为2,再加1则为3,然后从乙开始,向后正推三位,至戊,则知乙丑年正月干支为寅,以后各月依次为二月已卯、三月庚辰。干支纪日和时 日干支计算法 已知1984年1月1日的干支甲午,求1999年9月10日的干支。
干支纪日的使用始于商朝,尽管关于其序列是否在春秋时代有过间断或错乱的问题尚需进一步考证,但已知从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至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这一纪日法持续了超过2600年而没有间断或错乱。1912年启用公历后,干支纪日法仍在民间沿用,且百年间未出现错乱。
干支纪日与干支纪年的方法一样,每天用一对于支来表示,六十日为一周,循环记录。干支纪日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掘的殷代甲骨片上发现了完整的干支表,例如,甲骨文中有一条关于日食的记载,称:“癸酉贞日夕又(有)食佳若”,意思是癸酉日这天傍晚有日食。
干支纪日法,作为汉族民间传统的时间记录方式,其基础是六十个由干支相配的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具体操作中,以甲子为起始,之后的日序按照天干(甲、乙、丙、丁等)和地支(子、丑、寅、卯等)的顺序依次顺推,如甲子之后为乙丑,丙寅,丁卯,而甲子之前的则逆序排列,如癸亥、壬戌、辛酉等。
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