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时:鸡鸣,代表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代表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称日始、破晓、旭日等,代表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称早食等,代表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隅中,又称日禺等,代表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申时:下午3点至5点,晡时是申时的别称。酉时:下午5点至7点,日入是酉时的另一种说法。1戌时:晚上7点至9点,黄昏是戌时的别名。1亥时:晚上9点至11点,人定是亥时的另一种称呼。
古代对时间的称呼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以下是古代十二时辰及其对应的时间段和现代含义: 子时:夜晚11点到次日凌晨1点,也称作子夜、中夜,是夜晚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凌晨1点到3点,又称为鸡鸣、荒鸡,是夜晚与凌晨交界的时间段。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分钟。
点到15点是未时。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划分中,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的两小时。这种时间划分方式源于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和农业生产需求。十二时辰制度历史悠久,至今仍在某些场合和文化活动中使用。按照十二时辰的划分,未时对应的是现代时间的13时至15时。
是未时,13时至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午后时间,正是人们小息纳凉休闲时刻。因为这个时间段也是人一天中,最为舒适的时间。中国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西周时就已使用。
未时为二十四小时制的13:00至15:00,在方向上指西南偏南。未时是十二时辰当中的一个,也就是下午的1-3时。另外,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而独创于世的。13点到15点,即未时,血气流注于小肠,人体手太阳小肠经活跃。